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软件,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大又大粗又爽又黄少妇毛片,国产精品成人aaaaa网站

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指定宣傳媒體
新聞詳情

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zhàn)和對策

http://007sbw.cn 2008-12-09 16:55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zhàn)和對策(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發(fā)展舉世矚目。中國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以上,中國進出口總額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足1%%上升到2007年的約8%%。中國的發(fā)展為國際資本提供了廣闊市場,中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超過7800億美元,中國企業(yè)對外直接投資也在大幅增長。中國的發(fā)展有力地促進了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1978年以來,中國年均進口增速達到16.7%%,已成為世界第三大、亞洲第一大進口市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0%%,對國際貿易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2%%。2001年以來,中國年均進口額近5600億美元,為相關國家和地區(qū)創(chuàng)造了約1000萬個就業(yè)機會。[1]

  筆者于2007年1月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曾經講過[2],十年前我們聽到的是“中國崩潰論”,就是有很多人不相信中國經濟增長是實在的,說中國就要崩潰,甚至有人預言2005年中國就會崩潰,但現在2008年了,我們中國還很巋然挺立。三五年前,我們聽到的是“中國威脅論”。中國威脅論要從兩面看:一面是他們對中國的不信任,對中國的懷疑;但是從另一方面看來,也說明他們承認中國的發(fā)展是實實在在的,但是覺得中國的發(fā)展是個威脅。所以從這一點來看,盡管“中國威脅論”是錯誤的,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是對中國的刮目相看,不敢輕視中國的發(fā)展。近兩三年來,情況又有些變化,出現了“中國責任論”,開始給我們戴高帽子。就是說中國發(fā)展得很快,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強勁的推動力,因此中國應該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筆者在達沃斯也講過,中國的經濟發(fā)展確實引起了世界的注意,但中國是個發(fā)展中國家,我們的人均GDP排名在世界100名以后。中國不是超級大國,中國也永遠不做超級大國。中國只能承擔和自己的發(fā)展水平、經濟實力相適應的責任。

  從“中國崩潰論”到“中國威脅論”再到“中國責任論”,可以看到世界對中國的看法在不斷地變化。當然到現在也還是有對中國各式各樣的看法,包括無知、誤解、偏見,甚至成見。但是只要我們不斷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就一定會得到世界各國人民越來越多的了解,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支持。

  我國目前是個處于工業(yè)化中期的發(fā)展中國家,以第二產業(yè)為主導,重化工業(yè)發(fā)展迅速。在這個問題上,我國有些學者認為中國不一定走重化工業(yè)發(fā)展的道路,可以走輕型發(fā)展的道路。但筆者個人認為,從世界各國經濟發(fā)展過程看來,這條路恐怕還是要走的。眾所周知,重工業(yè)以鋼鐵為代表,化學工業(yè)以乙烯為代表,這兩項產品的增長都是比較快的。2007年我國的鋼材產量是56894.4萬噸,比2006年增長21.3%%,乙烯產量是1047.7萬噸,比2006年增長11.4%%。筆者在達沃斯說過,我國的鋼產量占世界首位,這雖然讓我們感到高興,但同時也應認識到,這不過是我國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從歷史看來,最初英國鋼產量世界第一,后來依次是美國、前蘇聯、日本第一,現在中國第一,再過十幾二十年,可能印度會成為第一,這就是工業(yè)發(fā)展的過程。我國正處在工業(yè)發(fā)展的中期,重化工業(yè)加速發(fā)展是一條客觀規(guī)律。

  到2010年我國將完成“十一五”規(guī)劃,經濟總量有可能超過德國而居世界第三。實際上,現在我國與德國的經濟總量很相近的,只是由于2007年歐元對美元升值比人民幣快,因此我國按美元計算的GDP還略低于德國。到2010年,我國人均GDP有可能達到3000美元。當然這也取決于美元的匯率,如果美元不斷貶值的話,那就很容易做到,如果美元不斷升值,那就要費點力氣。

  到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均GDP有可能達到5000美元。到2049年,在新中國成立100周年的時候,我國將達到中等發(fā)達國家水平,經濟總量有可能居世界首位,人均GDP有可能達到1萬美元以上,當然這可能是一個比較保守的估計。

  2008年1月至9月,筆者在達沃斯、香港、德國、瑞士、以色列、英國、意大利等地演講時都遇到同樣的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能否持續(xù);另一個問題是美國經濟下滑對中國經濟有沒有影響。最近還有一些朋友提出第三個問題,我國四川汶川等地發(fā)生的地震災害對中國經濟有多大影響。本文擬根據筆者的研究和思考,圍繞這三個問題來進行探討。

  中國經濟能否持續(xù)高速增長

  中國經濟年均8%%以上的增長率能否長期持續(xù),這是國外很多人的疑問,國內有些人士也在思考。筆者個人認為,有利條件是我國的社會比較穩(wěn)定;由于我國是發(fā)展中國家,人們通過發(fā)展經濟來改善生活的愿望強烈,人民群眾致富的積極性高;我國的經濟發(fā)展迅速,市場潛力巨大;我國的投資環(huán)境也在不斷改善,我國高速公路總里程現在是世界第二,五萬多公里,而排名第一的美國為八萬公里。我國的互聯網服務發(fā)展也很快,我國網民數量已經達到2.53億,人數居世界首位[3]。我國在投資環(huán)境的硬件上確實改善得很快,在軟件方面我國也根據對WTO的承諾修改了相關的法律,受到WTO和不少國家的好評。再有,就是我國的人力資源數量充足,素質較高,價格較低。在我國投資的跨國公司普遍認為中國員工聰明、肯學、能干。我國人力資源的價格和國際相比還是比較低的。

  2003年在達沃斯開會時,有一位外國朋友在討論時說,你們中國人把我們開發(fā)區(qū)企業(yè)的生意都搶走了。筆者回答說,可能是有這么回事,但是我告訴你,根據《金融時報》發(fā)表的數據,中國工人的小時平均工資是50美分,墨西哥工人是4美元,美國工人是16美元,如果你是投資者的話,你會往哪投?他笑了,說“我也會往中國投”。

  筆者在此要補充說明兩點:第一,中國工人工資每小時50美分,美國工人16美元,這并不等于說中國工人的生活水平就只有美國的1/32。因為中國人民幣的購買力強,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話可能要翻一番。這就是說,相當于50美分的人民幣在中國能夠買到的東西在美國可能會要1美元甚至更多。第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fā)展,中國勞動者的收入也會不斷地提高,這一點是有目共睹的。在此過程中,就可能有一部分勞動密集的產業(yè)從我國的東部轉向西部,甚至從我國轉向其他勞動力更便宜的發(fā)展中國家。但不管怎么說,中國和發(fā)達國家相比,勞動力的成本優(yōu)勢還會維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這也是客觀事實。

  以上是中國經濟能夠高速發(fā)展的有利因素,而存在的問題之一是收入差距增大,影響社會穩(wěn)定。當前的基尼系數大概是0.46。按國外的說法,基尼系數0.4以上就屬于不夠穩(wěn)定的區(qū)域了。如果收入差距更進一步增大,就會影響社會穩(wěn)定。另一個問題是地區(qū)、城鄉(xiāng)間發(fā)展的不均衡。我國存在著二元經濟結構,城市和農村的發(fā)展水平相差較大,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是農村的3倍,城市居民的購買力是農村的4倍,城市居民享有的社會保障、文化教育和公共服務也都要比農村好得多。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為什么我國的基尼系數達到0.46,而并沒有出現嚴重的社會不穩(wěn)定,就是因為有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西部農村中最窮的人和東部城市中最富的人之間的收入差距就變得很大。如果將農村和城市的基尼系數分別計算,則都在0.4以下。當然,說二元經濟結構是導致我國基尼系數較高的原因之一,是從學術角度分析,是一個需要我們辯證地去認識的客觀現象,二元經濟結構歸一肯定會使我國的基尼系數降低。

  二元經濟結構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從那時起,中國的城市和農村就沿著不同的道路發(fā)展。城市殖民地色彩濃一些,而農村保留了更多的封建色彩。從茅盾所著的《子夜》一書中就可以看到,城市中的資本家生活奢侈,而農村中的農民則備受壓榨。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這個問題沒能及時得到解決,也是有歷史原因的。因為當時我國經濟落后,要實現工業(yè)化。這一是要靠工農業(yè)產品的剪刀差來積累資金,二要靠農民到城市當工人來提供勞動力。例如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雞蛋只賣2分錢一個,但郵票卻要8分錢一張,農民寄一封信要拿四個雞蛋去換,由此就能看出當時的剪刀差有多大。到了我國進入工業(yè)化中期的今天,這個問題就必須要解決。因此中央將“三農”工作作為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不解決二元經濟結構的問題,就談不到中國的現代化。

  第三個問題是環(huán)境和能源的制約。中國現在正處于工業(yè)化中期,重化工業(yè)發(fā)展較快,對環(huán)境和能源有較大影響。中國的環(huán)境情況不是很理想,盡管作了不少努力,但從全局看來,環(huán)境污染仍然嚴重。2007年,全國26.7%%的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劣于V類標準,30.2%%的監(jiān)測城市空氣質量達不到二級標準,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數有所增加,污染向農村轉移的勢頭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突發(fā)環(huán)境事件呈現高發(fā)態(tài)勢[4]。我國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產和消費國,2000年后我國的能源消費進入了高速增長期,這一階段能源消費年平均增長率高達9.7%%。2007年能源生產總量23.7億噸標準煤,能源消費達到26.5億噸標準煤,能源生產和消費分別比上年增長7.0%%和7.8%%,消費增長快于生產增長[5]。再如水資源,中國人均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還分布不均勻。最近我們做了一個研究,分析中國工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為環(huán)境和資源所付出的代價,這個代價是相當高的。例如2005年我國由于耗費資源、生態(tài)退化和環(huán)境污染所付出的代價為2.75萬億元人民幣,而當年GDP的增長僅為2.24萬億元人民幣[6]。近兩年來情況雖有所改善,但這一問題仍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最后一個問題是我國缺乏金融和管理人才。從一個國家的發(fā)展歷程看來,有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依靠資源,也包括勞動力;第二個層次是依靠產品;第三個層次是依靠資本;第四個層次是依靠知識。我國目前還處在依靠資源和產品的層次。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累計引進外資共7800億美元,累計輸出資本約1000億美元,大概是引進的1/8。而且輸出的那1000億美元里中第一大國是加拿大,第二大國是開曼群島。開曼群島那里既沒工業(yè),也沒服務業(yè),到開曼群島的投資,實際上就是“出口轉內銷”。就是把錢打到那里注冊公司,然后再把錢投回國內。因此我國實際輸出的資本還不到1000億。

  從資本的運用來看,也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產業(yè)資本主導,多年來我國都是產業(yè)資本主導,特別是計劃經濟體制下強調“生產決定流通”的思維延續(xù)至今。我國目前還是以寶鋼、中石油、中石化、中國電信等大型國有企業(yè)的產業(yè)資本主導。第二個層次是商業(yè)資本主導,因為產品需要市場,需要通過流通才能變成商品,才能銷售出去,例如美國最大的企業(yè)沃爾瑪,就是把企業(yè)生產的產品放到它那里去賣,沒賣出去的時候不但不給錢,還要向企業(yè)收進場費。第三個層次是金融資本主導?,F在發(fā)達國家都是金融資本在控制整個國家的經濟運行,工業(yè)和商業(yè)都離不開金融資本的支持。我國目前仍然處在產業(yè)資本主導階段。我國不缺資本,但是缺少會運用資本的人才。例如我國的外匯儲備中大約有1/3用于購買美國債券。這就意味著我國把資金借給美國的金融資本家,他們賺錢以后付給我國利息,其余的利潤歸他們所有。

  此外,我國還缺少管理人才,特別缺乏職業(yè)經理人。職業(yè)經理人是在企業(yè)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開以后,負責進行經營管理的一類專業(yè)人才。在我國的現狀是,國有企業(yè)的管理者是“準官員”,經營管理水平參差不齊;民營企業(yè)的很多管理者是所有者本人或其近親。筆者認為,我國的國有企業(yè)管理者如果不能成為真正的職業(yè)經理人,國企改革那是很難成功的。因為有些國有企業(yè)的管理者可能對企業(yè)經營管理下功夫少,而是更加重視與政府官員搞好關系,以便取得優(yōu)惠待遇,甚至轉變?yōu)檎賳T。民營企業(yè)的管理者由所有者本人或近親擔任雖然無可厚非,但要有能力擔當才行。有人說民營企業(yè)富不過三代,就是因為其管理水平一代不如一代。

  總的看來,我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有利條件還是較多的,只要我們注意解決存在問題、穩(wěn)妥地應對挑戰(zhàn),改善不利條件,就有可能在較長的時期內保持7.5%%以上的經濟增長率。

  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zhàn)和對策(中)

     美國經濟下滑及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美國經濟迅速下滑,2007年第四季度出現了負增長,2008年第一季度增長0.9%%,二季度為2.8%%。其中有兩個主要原因:次貸危機和石油漲價。

  所謂“次級貸款”就是美國貸款機構放松條件,將貸款貸給不符合條件的借款人,主要是信用程度較差或收入較低的人。貸款條件也比較寬松,甚至可以不用先付頭款,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相結合的還款方式,即:購房者在購房后頭幾年以固定利率償還貸款,其后以浮動利率償還貸款。在2001年之后,由于美國住房市場持續(xù)繁榮,加上前幾年美國利率水平較低,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市場迅速發(fā)展。因此貸款機構對房地產市場的預計過于樂觀,借款人如違約時,銀行將房屋收回拍賣也不會吃虧;而且美國國會和政府也允許并鼓勵發(fā)放這類貸款。借款人也寄希望于自己的房屋升值,不但不愁還貸,還可以用住房向銀行抵押借債。

  但是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隨著美國住房市場的降溫,購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過抵押住房再融資變得困難;再加上短期利率提高,次級抵押貸款的還款利率也隨之上升,很多條件較差的借款人感覺還款壓力大,出現違約現象。這兩個原因直接導致大批次級抵押貸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違約率上升(2008年6月底為18%%),使銀行貸款難以收回,從而引發(fā)了“次貸危機”。

  美國銀行為了取得流動性并轉移風險,通常將應收貸款本息打包形成資產池,賣給投資銀行等機構,將其證券化,發(fā)行住房抵押債券(MBS),這是需進行信用增級并向保險公司投保。投資銀行又進一步將MBS再證券化,以MBS為質押資產發(fā)行債務抵押債券(Collater鄄alizedDebtObligation,簡稱CDO),即將MBS重新組合包裝,在市場發(fā)行平均收益較低的證券,以獲取利差。CDO投資者的收入均來自資產池的現金流量和為彌補資產組合的信用風險而進行的信用增級。信用增級經常采取超額擔保的形式,由最高信用等級的大商業(yè)銀行、保險公司、政府機構、金融保險公司提供。

  此外,投資銀行還可以將一組貸款債權匯總包裝,與第三方(通常是保險公司)訂立信用違約互換合約(CreditDefaultSwap,簡稱CDS)。這類似于為貸款債權買保險,投資銀行定期支付權利金,當發(fā)生違約事件時,可按照契約獲得全額或一部分的賠償。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金融供應鏈———商業(yè)銀行把貸款提供給貸款人,投資銀行把流動性提供給商業(yè)銀行,保險公司把保險提供給投資銀行。在美國房地產價格持續(xù)上升時期,MBS、CDO、CDS等債券及其衍生產品利潤豐厚且風險不大,許多投資者趨之若鶩,不少金融機構也大量持有這類產品。

  “次貸危機”發(fā)生后,風險沿著這個鏈條傳播并擴大,再加上一些評級機構“火上加油”,迅速降低一些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的評級,有些對沖基金也乘機做空,使得許多商業(yè)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出現大幅虧損,甚至被迫申請破產保護。此外,由于美國和歐洲的許多投資基金買入了大量由次級抵押貸款衍生出來的證券投資產品,它們也受到了重創(chuàng)。受投資者恐慌心理影響,美國債券市場大幅度萎縮,2008年一季度與2007年同期相比,減少了28.27%%,其中CDO減少了93.73%%,資產支持證券減少了82.58%%;美國股市也大幅度下挫,今年以來跌幅已高達45%%。

  過去一年多時間里,美國住房市場持續(xù)降溫已經導致美國整體經濟增長速度放慢,但美國住房市場持續(xù)降溫和“次貸危機”導致美國和全球經濟出現衰退的可能性不大。這是因為各主要經濟體目前經濟基本面總體較好,而且美歐中央銀行在對經濟實施調控方面擁有足以使用的手段。為了阻止金融危機向經濟危機轉化,維持政府的公信力,美國政府出臺了8500億美元的救市計劃,歐元15國于巴黎峰會后,決定連手救市,估計金額高達1.3萬億歐元,估計會逐漸取得實效。然而從近期看,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將更多體現在對全球金融市場的沖擊上,有可能造成全球金融市場出現較大幅度的震蕩。筆者估計全球金融市場可能需要經過2—3年的調整時期,才能基本恢復過來。

  美國經濟下滑的第二個原因是石油價格飆升。近兩年來,石油價格持續(xù)上漲,最高時超過140美元。但是對上漲的原因則是眾口紛紜,莫衷一是。美國的說法是供求不平衡,供應難以滿足需求的增長,造成石油價格上漲;而產油國的看法是認為是金融投機、炒作石油期貨造成的。2008年初在達沃斯的世界經濟論壇上,有一位非洲產油國的證券交易所所長出席,是一位女士。大家問她,石油價格這么高你有沒有負罪感?她說沒有,石油價格升高使我國外匯儲備大量增長,我很高興。大家又問她,你認為合理的石油價格是多少,她回答說60美元。筆者認為她說的是實話,因為根據粗略的測算,石油開采成本約為30美元,加上環(huán)境補償等等費用,60美元的售價是比較合理的。過去售價低到20美元一桶當然不正常,但100多美元一桶也肯定不正常。

  筆者在2008年初在達沃斯演講時指出,石油價格不可能長期維持在高位。原因有兩點:一是價格上漲以后,需求肯定要降低,現在全世界的耗油量大概是每天8750萬桶,約合1250萬噸,油價上漲后,這個需求量肯定會下降。第二是油價上漲會刺激代用品的發(fā)展,例如上世紀60年代南非因為搞種族隔離,所有國家都對它禁運石油,它就自己開發(fā)了一種名為SASOL的煤制油技術,一共建了三套裝置?,F在石油那么貴,煤制油、生物燃料和其他一些可再生能源都會發(fā)展。這些代用品發(fā)展起來以后,不可能因為石油價格下降就停產,例如南非那三套煤制油裝置現在還在生產。從長遠看,石油價格高漲不僅不利于消費國,對生產國也是不利的。因此筆者指出,石油價格會降低至100美元以下,曾幾何時,2008年10月16日,國際油價已跌至70美元以下。

  由此可以預計,2008年美國經濟的增長率大約在1%%—1.5%%左右,比2007年(3.2%%)明顯下滑,但還不至于衰退(經濟負增長)。筆者估計2009—2010年美國經濟仍是低速增長,2011年可能會上升。

  至于2008年中國是否會受到美國經濟下滑的影響,國際經濟學家看法不一。2008年初筆者在達沃斯參加過一場討論會,題目是:“如果美國經濟打噴嚏,全世界經濟會不會感冒?”記得當時坐我右邊的是美國最著名的經濟學家之一,美國國際經濟研究院弗瑞德•伯格斯騰(FredBergsten)。他提出的一個觀點可以稱為“脫鉤理論”,即認為中國和亞洲的增長勢頭現在非常強勁,足以不受影響地度過美國的衰退期,因此美國經濟的下滑對中國經濟沒有多大影響。筆者回應說:“弗瑞德,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認為肯定會有影響。中國對美國的出口會減少,對美貿易順差會減少,貿易摩擦會增多。因此中國經濟會受到美國經濟下滑的影響。我的判斷是中國經濟今年的增長率會由去年的11.9%%下降到10%%左右,對美貿易順差會減少20%%左右?!?/P>

  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zhàn)和對策(下)

  地震災害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2008年5月12日發(fā)生在四川汶川等地的特大地震災害,其破壞之嚴重、人員傷亡之多、救災難度之大都是歷史罕見的。筆者認為,自然災害是小概率事件,但破壞力是很大的,既然有破壞性就不能說對經濟沒有影響。有人說此次地震并不會對我國整個經濟運行趨勢帶來顯著影響,因為地震影響地區(qū)面積較小,當地經濟也不很發(fā)達。筆者認為確切地說應該是對經濟增長影響不大,因為受災地區(qū)的產值在全國所占比例很小,而救災和災后重建都是會增加GDP的。但從深層次看,財政救災支出增多,當然會影響對其他方面的投入;企業(yè)捐贈會減少其資金實力;個人捐贈會減少其消費能力。這些因素對經濟的影響是深層次的,會緩慢地顯現出來。

  我國應當從地震災害中總結和汲取經驗教訓,要努力提高各類災害預報的科學水平,制定預防及應對各類災害的預案,并進行模擬演練。要建立統一的調度和指揮系統,負責搶救及災后恢復事宜。

  對策:從“雙防一緊”到“一保一控”

  在2007年11月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針對世界經濟情況和國內流動性過剩問題,提出了“雙防一緊”的方針,即防止經濟增長從偏快轉為過熱,防止物價從局部性上漲轉為明顯的通貨膨脹,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

  一、經濟增長的速度與效益

  我國經濟增長率從2003年以來都保持2位數,2003年10.1%,2004年10.4%,2005年10.7%,2006年11.4%,2007年11.9%,有人說這是經濟過熱,我認為還不算是過熱,只是偏快。從世界各國發(fā)展來看,在一段時期內,經濟增長保持在11%%—12%%是有先例的。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搞了一個“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就是10年內翻一番,增長速度年均達到11.6%。所以從經濟增長看來,我國還不算過熱,但在投資方面確實是過熱了,投資的效率降低了。近幾年來GDP增長率和固定投資增長率的關系如圖1所示,2000年還基本一致,但此后投資增長大大高于GDP的增長。

   我國投資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的關系根據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經濟增長的基本公式為Y=A+αK+βL其中:Y—總產出(增加值)的增長率K和L分別為資金投入和勞動投入的增長率

  α和β分別為資金和勞動的投入產出彈性系數。α+β=1

  A為綜合要素生產力的增長率。綜合要素包括教育、科技、管理等。

   近年來由于投資迅速增長,投資彈性系數下降。現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只能拉動GDP增長0.3—0.4%%。若按我國綜合要素在經濟增長中所起的作用為30%%,而勞動力增長的作用可忽略不計,至少應該拉動0.7%%。

  還有一個指標是固定資產投資的當年轉化率,也就是說當年你投入100塊錢,有多少可以轉化為GDP。大家知道,因為有一個建設過程,不可能當年全部轉化,但是當年轉化的快慢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說明投資效率。

  由圖3可見,投資的當年轉化率最高的時候為45.35元,但是近年來大概只有20元左右。

  再一點就是投資過熱容易導致投資與消費失衡。我國1990年以來的投資率(投資占GDP的比重)

  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投資率大概保持在0.28左右,也就是28%%投資,72%%消費。90年代中期至本世紀初期,投資率大概在1/3左右,而近年來投資率上升很快,現在已經達到56%%,從而導致了投資與消費的失衡。

  投資過熱必然會引發(fā)一些問題,首先就是追求外延型發(fā)展,對科技、教育、管理的作用重視不夠;第二是過分追求GDP增速,就容易忽視節(jié)能、環(huán)保和民生,對發(fā)展的質量重視不夠;第三偏重建設速度容易導致熱衷于引進技術,對自主創(chuàng)新重視不夠,因為創(chuàng)新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為此,在2006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把“又快又好發(fā)展”改為“又好又快發(fā)展”。要解決投資過熱,就要提高經濟發(fā)展效益和質量。

  在達沃斯曾經有人問過筆者,對那時我國剛公布2007年的經濟增長率11.4%%是否高興。筆者回答說,又高興又不高興。高興的是我國經濟快速發(fā)展,不高興的是,全國人大確定的目標是8%%,是想把更多資源用在科技、教育、節(jié)能、環(huán)保、改善民生、改善公共服務方面,但現在超出那么多,說明這一目標沒有完全實現。

  防止經濟從偏快轉為過熱的方針表明,我國不應追求過快的經濟增長,而應追求均衡增長,是經濟、文化、社會、政治的共同發(fā)展。防止經濟從偏快走向過熱的關鍵是治理投資過熱,而治理投資過熱的關鍵是控制新建項目。

  新建項目是投資過熱的根源。一大批新項目在建設期間需要不斷投入,一直要到建成后才能出產品,出產品后有沒有效益還不一定。因此一定要嚴格控制新增基本建設項目,把投資過熱適度降下來才能真正防止經濟過熱。

  今年以來,由于美國經濟下滑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經濟增長率也出現了下滑,按可比價格計算,一季度同比增長率為10.6%%,上半年為10.4%%,前三個季度為9.9%%,因此可以說我國經濟目前已經不存在由偏快轉為過熱的危險。

  二、流動性過剩與通貨膨脹

  關于“雙防一緊”的另一個防止就是防止物價從局部性上漲轉為明顯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并不是所有貨物都漲價,而是貨幣供應超過實際需求所造成的貨幣購買力降低,物價總水平提高。我國的通貨膨脹有兩個原因:一是流動性過剩的拉動,再一個是成本的推動。

  盡管“流動性過?!边€缺乏嚴格的定義,但社會上資金的充裕卻是個不爭的事實。簡單地說,流動性是以低成本迅速完成一定數量的交易,從理論上來說,流動性包括四個方面:首先是速度,即交易時間;其次是價格,即交易成本;第三是深度,即交易量;第四是彈性,即價格偏離均衡水平后迅速恢復的能力。2007年年末,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為40.3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6.7%%;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為15.3萬億元,增長21.1%%;流通中現金(M0)余額為3.0萬億元,增長12.2%%。M0指的是現金,M1指的是現金加活期儲蓄,M2是現金加活期儲蓄和定期儲蓄。但實際上現在有些流動性比較高的金融資產也慢慢的進入M2了。

  我國的流動性有3大來源:第一是銀行存款和貸款的差額。2007年12月底,銀行各項存款總計是40.11萬億,各項貸款總計是27.77萬億,差值是12.34萬億,到2008年3月底,銀行各項存款是42.66萬億,各項貸款是29.39萬億,差值是13.27萬億。可見到一季度末,存貸款差值增加了1萬億左右。有人說我國緊縮貨幣政策大見成效,我認為更嚴謹的說法應該是初見成效。

  第二是外匯儲備,2007年12月底,我國的外匯儲備是1.53萬億,占人民幣款11.52萬億,到2008年3月底,外匯儲備1.68萬億,增加了1500億,在出口放緩和貿易順差下滑的情況下,外匯流入量不減反增。2007年外匯順差2622億,實際引進外資748億,2007年外匯儲備增長約5000億,較外貿順差和引進外資之和多出了1500億美元。有人說這1500億美元都是熱錢,筆者不敢茍同。因為其中有歐元儲備的升值,國外勞務承包的收入,還有因居民儲蓄產生的增值外匯等??鄢鲜龈黜椇螅P者認為2007年流入我國的熱錢大概是一千億美元左右,2008年一季度大約為300—500億美元。

  第三是個人和企業(yè)手持貨幣的增長,現在個人和企業(yè)手頭的閑置貨幣不斷增加。因為在實行存款實名制以后,一些人為免露富,將大量資金持在手中。我國有個特殊的現象,企業(yè)家不愿意上財富榜,就是怕露富。

  這3大類的資金之間可能有些重復。例如外匯換成人民幣后,要尋求保值增值的出路,這導致了2007年的投資過熱、股市暴漲和房市飆升。2008年由于股市及房市低迷,有些資金就可能會存入銀行。

  成本推動有三個方面:一是農產品漲價,從2006年9月起,世界糧價一直呈上升勢頭,保持在高價位運行。到2007年末,國際市場小麥價格飛漲112.0%%;大豆飆升75.1%%;玉米猛增47.3%%;大米上揚3.1%%[7]。我國2007年糧食總產量是50550萬噸,在世界上占第四位。根據幾年前研究,我國人均的糧食占有量不應低于400公斤,當時按12.5億人計算,我國糧食的總需求量為1萬億斤,也就是5億噸。由于現在食品結構變化也許可以稍微低一點,但5億噸應該是一條重要的底線。2007年我國糧價漲幅擴大,糧食價格同比上漲10.26%%,比上年增加了9.26個百分點,其中谷物類上漲8.95%%,豆類上漲22.62%%,薯類上漲9.04%%[8]。第二是石油需求量不斷增長,據中國社科院發(fā)布的《中國能源發(fā)展報告(2008)》預計,2007年至2020年期間中國石油消費仍將保持較高增長速度,其中2010年和2020年中國石油消費量將達4.07億噸和5.63億噸,分別比2006年提高17.42%%和62.47%%,成品油需求量年均將增長5.5%%[9]。第三是鐵礦石需求和進口價格迅速上漲,2007年漲價70%%左右,2008年的鐵礦石合同價較2007年又暴漲了65%%。

  人民的貨幣收入提高后,如果物價上漲的速度和收入提高的速度相同,就等于生活水平沒有提高,所以一定要控制通貨膨脹。坦率地說,從虛擬經濟的原理來看,通貨膨脹是大趨勢,物價總體水平總是要逐漸上漲的。但我們要努力使物價總體水平的上漲穩(wěn)定在一定的幅度內,不至于造成明顯的通貨膨脹。一般認為,通貨膨脹率在5%%以下是可以承受的、溫和的通貨膨脹。

  根據200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2008年全國人大十一屆一次會議確定,通貨膨脹率應控制在4.8%%以下,防止出現明顯的通貨膨脹。但是,從2008年1—9月的數據看來,要做到這一點是有困難的。2008年上半年的消費指數(CPI)增長率與2007年同期相比(同比)為7.9%%,7月份為6.3%%,8月份為4.9%%,9月份為4.6%%。

   2008年3月份以后,CPI雖然還是在增長,但漲得比較平緩了。增速下降表明我國采取的措施開始發(fā)揮了一定的效果,但物價還在漲,只是它漲的趨勢放緩了而已,我們仍不能掉以輕心。由于2007年下半年CPI上漲很快,因此2008年7—8月與其同比,顯得CPI增速下降得很多。筆者預計,2008年全年CPI增長率,可能會在6%%—7%%之間。

  對國家統計局發(fā)布的CPI數據要注意兩點,一是需經季節(jié)調整,例如蔬菜價格在淡季和旺季就相差較大;二是還要看環(huán)比,即本月的CPI與上月的CPI之比,大于1就是膨脹,小于1就是緊縮。根據筆者的研究,如果在一年內有9個月以上的環(huán)比大于1,就可以認為是發(fā)生了通貨膨脹[10]。

  目前控制通貨膨脹的措施主要是控制貨幣供應和控制物價,這就需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但是宏觀調控不能違反市場經濟三個基本規(guī)律,即價格規(guī)律、供求規(guī)律和競爭規(guī)律。補貼和限價都只能是權宜之計,長遠看是不行的。例如,我國為了控制油價,對油品進行限價,國家給補貼,結果出現的問題就是香港、澳門的車都到深圳去加油,不僅把汽車油箱加滿,還把帶著的塑料桶也加滿;外國航空公司的飛機飛到我國都要加滿油再飛回去;還出現了成品油的走私出口。因此我國的成品油價格應當盡快按照國際市場價格進行調整。

  對農產品限價會影響農民生產積極性。筆者認為農產品價格上漲有利于農民增收,但農產品價格上漲后,對城市低收入群體的補貼要相應提高。

  三、從緊的貨幣政策及其利弊

  近年來我國財政貨幣政策有三次轉型。從2002年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到2004年提出的穩(wěn)健的財政政策及貨幣政策,再到2007年提出穩(wěn)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有三大工具,一是存款準備金率,2007年10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2008年8月底以前,已有5次上調,最高達到17.5%%。對40萬億的存款,大約可以回收7萬億的流動性,起到了減少貨幣流通量的作用,但這個作用是有限的。貨幣政策第二個工具是利率,2003年到2007年間,央行先后8次(其中2007年6次)上調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共2.16個百分點,9次上調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2.16個百分點。2008年1—8月份未對利率進行調整,主要是防止國際投機者利用利差套利。貨幣政策第三個工具是公開市場操作,央行利用買賣債券來調節(jié)貨幣。目前我國的公開市場操作還不很發(fā)達,今年以來有所嘗試,回收了一萬億流動性。

  對從緊的貨幣政策一定要正確運用,否則會影響經濟發(fā)展。首先要有保有壓,不要搞“一刀切”,要重點滿足農業(yè)、高新技術產業(yè)的資金需求,特別是要滿足企業(yè)流動資金的需求,否則會危及企業(yè)的生存與發(fā)展。由于商業(yè)銀行在緊縮信貸時不敢過多地得罪大型國有企業(yè)這類優(yōu)質客戶,資金問題對中小企業(yè)顯得更為嚴峻。其次要把握節(jié)奏,不搞“急剎車”,嚴格壓縮新建項目,對在建項目按照輕重緩急區(qū)別對待。第三是嚴防熱錢通過假投資和假貿易等手段流入。第四是堅決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取締地下錢莊。第五是引導民間金融適度發(fā)展。

  在執(zhí)行從緊的貨幣政策時應當保持一定的彈性,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微調。而且解決通貨膨脹問題不能僅靠貨幣政策,還要與財政政策配合。

  四、在“一保”和“一控”中尋求平衡

  根據國內外情況的變化,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08年7月25日召開會議,提出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把保持經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把抑制通貨膨脹放在突出位置。這表明我國經濟發(fā)展的指導方針要從“雙防一緊”調整為“一保一控”。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增長率的變化情況如圖6所示。

  

  圖61979—2007年我國經濟增長率的變化情況

  由圖6可見,我國的經濟周期大約為十年,上兩個周期分別為1981—1991年(年經濟增長率最高為15.2%%,最低為3.8%%)和1992—2001年(年經濟增長率最高為14.2%%,最低為7.6%%)。2008年上半年,GDP增長10.4%%,與2007年同比回落1.8個百分點,這是2002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首次回落。此外,工業(yè)生產、投資、出口等一系列經濟數據也表明我國經濟增長在放緩。筆者認為這表明我國經濟經過6年的高速增長后(年經濟增長率最高達11.9%%),從2008年開始進入了本輪經濟周期的下降階段。前幾年在我國經濟高速增長時,有些人認為中國沒有經濟周期,這是不符合辯證法的。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看起來我們的發(fā)展,總是要在某一個階段,抓住時機,加速搞幾年,發(fā)現問題及時加以治理,爾后繼續(xù)前進”[11]。

  根據我國人口增長及就業(yè)壓力的實際情況,我國的年經濟增長率至少應當保持在6%%以上。為此在經濟下行階段中,應當努力保持經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爭取將今后兩三年的經濟增長率保持在7.5%%以上。

  但是應當看到,在保經濟增長和控通貨膨脹之間是有一定矛盾的。如何把握好二者之間的平衡,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筆者認為,2008年如果能夠做到經濟增長10%%左右,CPI上漲6%%—7%%左右,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平衡點。如果為了控制通貨膨脹而下了許多猛藥,致使GDP降到8%%甚至以下,那明年可能就會遇到更多困難;反之,如果今年還過分地追求GDP的增長,那物價可能就會像脫韁之馬,將進一步增加明年調控的難度。[12]

  在CPI增速逐漸減緩之時,應特別關注經濟的下滑。投資、消費和凈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2007年它們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分別為39%%、38%%和23%%。2008年1—7月,城鎮(zhèn)固定資產投資84920億元,同比增長27.4%%。按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10%%折算,城鎮(zhèn)投資的實際增長為17%%,比2007年全年實際增長(20.2%%)下降3.2個百分點。累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439億元,同比增長21.9%%。按CPI調整后,實際增長為18%%,比2007年全年實際增長(12.5%%)上升5.5%%。據海關統計,2008年1—8月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達17233.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5.7%%。其中出口9376.9億美元,增長22.4%%;進口7856.9億美元,增長30%%;累計貿易順差1519.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6.2%%。由于消費增高的拉動作用難以補償投資和凈出口降低的作用,導致2008年我國經濟增長開始放緩。

  要拉動投資,首先就要適當放松貨幣政策。我國從2008年9月25日起,下調中小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從10月15日起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從2008年9月16日起下調一年期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0.27個百分點,存款利率保持不變;從2008年10月9日起下調一年期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各0.27個百分點,其他期限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作相應調整。

  從緊的貨幣政策給中小企業(yè)帶來了更大的困難。為了緩解中小企業(yè)資金短缺問題,央行已提出商業(yè)銀行在信貸方面可加大對中小企業(yè)的支持,對全國性商業(yè)銀行在原有信貸規(guī)?;A上調增5%%,對地方性商業(yè)銀行調增10%%。但是由于中小企業(yè)貸款的風險較高且交易成本較高,此項政策在商業(yè)銀行中是否能真正落實還有待觀察。中央財政也已安排中小企業(yè)專項資金35.1億元人民幣,如能運用得當,將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應當適度增加投資強度,特別是在農業(yè)、高新技術產業(yè)、基礎設施等方面,還應大力發(fā)展金融業(yè)、信息業(yè)、咨詢業(yè)、物流業(yè)、代理業(yè)、會展業(yè)等現代服務業(yè)。

  2008年上半年,受外需減弱及“三率兩價”(匯率、利率、出口退稅率;勞動力價格、原材料價格)綜合因素影響,我國出口增速明顯放緩,許多中小紡織服裝企業(yè)面臨困境。為此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宣布自8月1日起調整部分紡織品、服裝等商品的出口退稅率。這將有利于保持外貿平穩(wěn)發(fā)展,減輕紡織行業(yè)面臨的出口減緩壓力。還應提高勞動密集型產品和高附加值機電產品出口退稅率,支持優(yōu)勢企業(yè)和產品出口。

  總體上看來上述兩個方面措施的力度還不足以保持經濟平穩(wěn)較快增長,關鍵是要啟動內需,增加消費。這就首先要增加人民群眾的購買力,在物價增長較快的時候,應盡量采取疏導的方法來增強人民群眾應對通貨膨脹的信心。這一方面要增加人民群眾的實際收入,例如提高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切實落實好減免稅費、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職業(yè)培訓補貼等促進就業(yè)的財稅政策,建立工資及存款利率隨CPI調整的制度,等等。另一方面要開拓消費熱點,例如住房、電動及混合動力汽車、繼續(xù)教育、旅游、保健、健身、綠色食品,等等。

  2008年,由于國際和國內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經濟發(fā)展將會減緩,估計GDP增速會在10%%左右,貿易順差有可能會減少20%%,消費價格指數增長率會在6%%—7%%之間。但這也有利于我國調整產業(yè)機構,改善外貿結構,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并且增加在節(jié)能減排、公共服務、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投入,為勝利完成“十一五”規(guī)劃,迎接第十二個五年規(guī)劃新開局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持改革開放推進合作共贏———在博鰲亞洲論壇200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演講,新華網,2008年4月12日

  [2]成思危說中國需要一個和諧世界,新華網2007年1月26日

  [3]人民網傳媒頻道:2008中國互聯網大會,2008年9月24日

  [4]黃抗生,鄂平玲:2008:中國環(huán)保8大看點,《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年2月16日

  [5]張國寶: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優(yōu)化能源結構,人民網,2008年3月24日

  [6]WangXu:Reportshowsrealpriceofgrowth,ChinaDaily[7]杜海濤:國際糧價飆升創(chuàng)新高中國手中有糧心不慌,《人民日報》,2008年4月14日

  [8]中國為何連續(xù)四年豐產糧食糧價仍然上漲?新華網,2008年4月7日

  [9]社科院報告中國成品油需求量年均將增長5.5%%,《上海證券報》,2008年4月9日

  [10]成思危:通貨緊縮的理論分析與中國面臨的實際問題,載于《成因與對策:透析中國的通貨緊縮》,成思危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2002年,1—37頁

  [11]鄧小平:在武漢、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鄧小平文選》,第三卷,1993年第一版,人民出版社,北京,377頁

  [12]成思危:尋求“一保一控”的平衡點,《光明日報》,2008年9月3日

  

版權所有 工控網 Copyright?2025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